400-111-0518
免费体验高顿M云会员课程
财务数字化特辑 | 数字经济下财务管理如何“变” 关注公众号
2021-05-11 来源:高顿财税学院
小编邀您阅读前,请先思考:
1.数字经济下,财务转型有哪些充分必要的条件?
2.应变于新,未来财务管理如何变?
内容来源:高顿财税学院主办的“数实共生,预见未来”2021财务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峰会全国巡回首场杭州站,中兴新云服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陈东升,进行了题为《数字经济下财务管理如何"变"》的精彩分享,经讲者审阅授权发布。

数字经济,大家都非常看好它的发展前景,统计数据显示,2025年中国的数字经济产业规模会达到60万亿。
数字经济是什么?目前并没有统一、标准、严格的定义,内涵相对比较宽泛,凡是用数字化手段、数字化能力,促进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,都可以称之为数字经济模式。
实际上对于数字化也缺少统一、标准、严格的概念,不同时候会有不同提法:2008年提的是智慧地球,2012年提的是互联网+,2017年开始提人工智能,这两年又开始提数字化转型。归根结底体现的是,信息技术的创新进步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。
1
背景: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应用
信息技术在中国发展应用大概有40多年时间,其中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:
第一个阶段,C/S架构和电脑微机的使用为标志,这个时候电脑微机仍然是一个硬件孤岛,相互之间是不能进行信息交互和传递的。
第二个阶段,随着互联网的出现,开始进入B/S架构,硬件和硬件之间可以传递信息,成为互联网当中的一个节点,出现了企业级的运算中心。
第三个阶段,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,数据越来越多,运算能力越来越强,产生了SaaS架构。从企业级运算中心到城市级计算中心,再到国家级计算中心,对这种运算能力的获取和使用,就像用水用电一样方便,这是一种云的模式。
现在不知不觉迈向了第四个阶段,在这个阶段很多核心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。比如,5G让通道更加宽阔,物联网可以实现万物互联,人工智能技术,大数据边缘计算等等。随着这些核心能力的发展,可以预见信息技术能力会有更大的提升。

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,信息系统的发展也经过了四个阶段:
第一个阶段,以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和使用为标志,有很多企业的单体应用,开始成为业务工具。他们之所以称为单体应用,因为互相之间不能进行信息传递。
第二个阶段,单对单的集成,ERP的出现,开始进入了业财一体化。业务系统跟财务系统可以直接对接,业务处理完成的同时,可以生成凭证。在企业内部,各个应用系统之间可以集成,成为企业管控的抓手。这个阶段的问题在于,信息系统仍然相对封闭,仅限于企业内部的应用,不能和上下游之间进行联通。不能联系,也就意味着信息的交换受到影响,价值的产生也就受到制约。
第三个阶段,提倡协作平台,信息系统向上下游敞开。会和银行、税务局去对接,和航空公司、酒店去对接,和供应商对接,包括供应商结算等等,比较难的是和用户对接。这一点对于互联网企业比较容易实现,所以他们叫云原生态企业,相对来说互联网企业在这个方面做的会更好。
未来将进入第四个阶段,这是一个数字化的阶段,在这个阶段,要重视数据,以数据的利用为核心。通过数据把平台变成企业变革和创新的驱动力,甚至是创新的引擎,帮助企业进行智慧生产,资源管控,能够智慧地洞察。
2
必要条件:传统信息化到数字化的五个转变
数字化阶段是信息化发展到了更高形式的体现,是信息化的一个延伸。但是,和传统的信息化相比,它有更多明显的变化。要实现从传统的信息化到数字化需要逐步推进五个转变:
1.从工具的自动化变成决策的自动化
什么是工具的自动化?有OCR可以自动识别发票信息,有RPA可以帮助自动对账,但是这些仅仅是工具和手段,它还不能够帮助进行重大决策。就像智能机器人,是说机器人做的事情是智能的,而不是说它的生产过程是智能的。
数字化就是要从工具的自动化,转向决策的自动化。怎么转向决策的自动化?依靠什么?依靠于数据。第二个转变就是要从数据分享转化成数据驱动。
2.从数据分享转化成数据驱动
财务人员往往习惯了自己的角色是一个数据生产者。做完了核算,做完了报表,把资产负债表最后一分钱对平了,工作结束了。至于所产生的这些数据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使用,对决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,这些不是大家所关注的。
如果可以再进一步,角色会从一个数据生产者变成一个营销者,会在合适的时间,用合适的方式把合适的数据传递给合适的人,帮助他去进行决策。但这个时候,仍然仅仅是把数据传递给业务领导,由业务领导来进行决策。
如果再进一步,我们应该成为决策的驱动者,通过数据、算法、模型,得出一个决策建议,告诉领导可以怎么做,用数据用模型来替代领导的个人经验,从数据共享转换成数字驱动。
3.从业务流程转化到应用场景
传统的信息化是业务部门比较喜欢用的,通常把它作为一种工具,关注流程怎么去实现。站在领导的角度做决策时,关注的是跨多个流程的应用场景,基于不同的应用场景,会有不同的需求,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数据来支撑。
4.从信息录入要到实时无感的信息收集
前几年我们讲“一点录入,全程共享”,觉得这种方式极大地节约了信息重复录入带来的浪费。但后来发现仅仅这样是不够的。因为通过人工录入,一定没有办法获取大量信息,这是不可持续的。
以前做财务的时候,我心想要求录入这些不都是天经地义的吗?多录一点信息,这不都是合情合理的吗?现在我做了业务,我第一反应就是,有时财务的要求还是挺让人反感的。如果不能依靠信息的录入,那要通过什么?通过实时无感的信息采集。
就像现在疫情防控,到了酒店打开手机扫一扫,我的行程就全部调出来了,过去14天我经过哪些城市,这就是一种无感的信息采集。
5.从IT技术向DT技术的转变
以前进行的信息化建设是依托IT技术。IT技术它关注的是什么?流程、连接、功能。这些技术的实现关注什么?是数据本身,怎么样进行数据收集、数据清理、数据加工、数据存储、数据建模、数据分析、数据可视化,这是DT技术。
当然,从IT转换成DT并不是说用DT替换了IT。事实上在数字化进程中,是IT和DT进行双轮驱动的,要两手抓,两手都要硬。
IT方面有ERP,CRM,OA,自然语言处理等等。DT里面有数据治理、数据质量管理、多维报表分析、数据服务等等。
在这个过程中,要避免两个误区:
一个误区是什么?过于注重IT.谈到数字化的时候,仍然还是紧紧盯着怎么把现有ERP的功能做得再强大一点,怎样通过会计科目和辅助核算获取更多信息,这种思维是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,在IT这棵树上长不出DT的果实。
另一个误区是什么?又过度重视DT.说到数字化就买很多报表和工具,但是忽略了基础信息系统的构建,该有的系统没有,该产生的数据没有产生。这种情况下,即便有再多报表,也没办法呈现你想要的结果。

3
实现路径:IT+DT双轮驱动
全面实现财务数字化转型
两手都要抓,两手都要硬,通过IT和DT的双轮驱动来实现财务数字化,过程应该分三个阶段:
第一个阶段把它定义成传统的信息化
这部分要做什么?第一查缺补漏,第二互联互通。针对传统IT技术,IT信息系统,看看还有哪些缺失,哪些功能还不具备,把缺失的部分建设好。再者看看哪些系统还是孤立的信息孤岛,要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。
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分成4个层面,最底层是业务层的信息系统,就是业务人员大量使用的信息系统。中间是核算层的信息系统,也就是财务人员在做基础交易业务处理时,需要用到的大量信息系统。一般的企业一定会有一个核算系统,好一点会有一个银企互联系统,让企业和银行之间直接进行连接,资金自动支付。再往下会扩充的,通常就是报账系统。报账系统它所处理的不仅仅是员工费用报销的业务,它有两个功能,第一个是业务系统的补充,就是说凡是没有业务系统支持的部分,在用手工处理的,都可以用报账系统通过报账单的方式来进行发起和审批,自动进行审批,控制流程,自动跟核算系统对接,生成凭证进行支付,这是它第一个功能,对业务系统的补充。
第二个功能是什么?是所有系统互联互接的一个路由器。业务系统不能跟核算系统对接的时候,可以和报账系统先对接,通过报账系统再跟核算系统对接。
围绕这个,可能会产生影像系统、档案系统、运营系统、费用APP、发票、供应商结算等等,向上是预算管理、成本管理、绩效管理,再向上是决策支持等等。
第二个阶段是自动化和智能化阶段
这两年有很多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出现,也相对变得成熟。比如OCR识别的技术,RPA,自然语言处理,知识图谱等等,这些技术如果能够和场景结合,就会对很多具体的应用场景有非常大的帮助。
我们做了一些总结,发现确实在很多场景下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。例如,针对收入收款,可以进行客户风险雷达扫描,收款的自动认领和核销。针对采购付款、资产成本核算,可以进行合同的智能审核,供应商自动结算,发票信息自动采集,报账单自动填写、自动审核,实物资产自动定位,使用状态实时统计和反馈。针对客户关系,进行知识图谱扫描,这些都可以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得以实现。
第三个阶段要真正开始实施数字化了
数字化的实施,一定不是单纯的IT建设的延伸,不是单纯的上一套软件。数字化的实施在一个企业里面来说,它涉及到了关键调整和组织再造,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工程。

我们认为,要行使数字化转型,需要依照这样的路径:

首先,目标要清晰,数字化转型到底要做什么?创新产品,优化运营,赋能员工,协同生态,明确核心目标到底是什么。

其次,需要一个保障体系,这个保障体系要有什么?文化先行、组织赋能、人才支撑和标准规范。
核心支撑力量是数据治理体系和工具平台。
数据治理体系是说,怎么样把数据管清楚,包括主数据、元数据、数据标准、数据质量、数据安全、数据生命周期管理,数据如果管不清楚,垃圾进垃圾出,最终的分析效果一定不好。
说到工具平台,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。做数字化一定要用数字化工具,针对数字治理要有数字治理的系统,针对数据采集要有数据采集的系统,针对整个数据收集存储,要有数据底座,针对你的运算逻辑、算法有运算平台,针对数据服务和可视化展示,有报表平台、BI平台等等。
至于中间部分,就是具体实施数字化的路径,我们定义成三个层次和三个阶段,便于记忆称为“数字化转型的三三制”。


财务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的三个层次

第一层是业务数据化。把所有的业务对象、业务逻辑、业务规则、业务结果都用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。如果说的再直接一点,就是把应该获取到的这些数据,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式获取到,这就是要做的第一步工作。可以用硬感知,例如传感器、RFID、二维码;软感知,类似OCR识别、埋点、爬虫、系统日志。不管什么样的方式,都是要把这些数据尽可能收集上来。这些年大家发现造汽车、造电视的越来越多,实际上很多时候,大家关注的不是硬件本身的盈利,而是把它更多当成了一个数据入口。这是第一步,要构建全程无接触的数据感知能力。
第二层是数据资产化。要能够把数据像资产一样管理,大家都去过图书馆,那里的书分门别类摆得非常清晰,想看什么书很容易找到,里面还有检索系统,一本书有没有、在什么位置,可以清晰地定位出来,一目了然,数据也应该这样管理。但是现在的数据做不到,这就好像去了一个图书馆,里面所有的书乱七八糟堆在一起,什么也找不到,数据就是这个状态,找不到,对不齐,用不了。
所以,要形成一套数据管理能力,把数据像资产一样管理起来。怎样进行数据采集,采集之后怎样进行数据的加工和清洗,怎样数据入池,进行初加工,形成主题连接,形成一个数据底座,再进行各种模型的算法构建,形成数据服务,进行可视化展示,这是数据服务的提供过程,同时也是数据资产化的过程。
第三层是资产价值化。有了这些数据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要用这些数据,要通过场景来驱动数据的使用,用数据驱动公司的决策流程。有很多场景,有不同的维度,要进行这种多维度多层次数据和场景的分析。财务有财务要做的,营销有营销要做的,采购有采购要做的,运营有运营要做的,怎样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体系,来驱动数据的使用,驱动公司的决策,这是第三个层面要做的事情。

财务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三阶段
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数字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同样是数字化,就好比地图,最开始有一张纸质地图就是数字化了。后来有电子地图、3D地图可以随时更新,这也是数字化。现在不仅有地图,还有导航,导航可以直接告诉你向哪个方向走,哪里堵车可以避开,这是更高阶段的数字化。
企业数字化也是一样,做这种场景驱动时,也是由易到难不断推进。我们认为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,划分的标志是什么?主要看所使用的数据量的大小,所依赖的这些数据主要是内部数据还是外部数据?
数据更多的是事后反应,还是实时展示?算法和模型是简单的还是比较复杂的?仅仅只能提供现状的展示,还是可以预警预测,对未来产生一些决策的建议?这是分类的标识。
一般情况下,如果你用的都是事后数据,都是内部数据,算法模型比较简单,那就是第一阶段。如果有很多外部数据,数据要求是实时的,算法模型比较复杂,这是第三阶段。其他的是中间阶段。
举个例子,一家航运企业,第一个阶段他关注的都是基本指标,从财务考核来看,关注净利润、营业收入;从业务运营来说,关注营运吨天、航行率、盈利率、吨船产数量等等,这是基本指标。再复杂一点,可能就要关注风险预测,例如,航线上天气变化情况如何,还有多长时间进入台风区,最近有没有海盗出没等等,他要根据这些运营状况来提示最佳航线和最佳航行速度,这就是第二阶段。第三阶段要对未来一部分时间内,整个业务的现状,包括航油的价格,要有所了解,能给出合理建议,应该到哪个地区加油,多加还是少加什么量是最优选择,这是对未来的预测。我说它整个数字化也是分为三个阶段来实施的。

4
财务应变:数字化条件下,财务管理如何变?
财务管理,实际上是从财务视角去看待企业整体经营管理,围绕管理循环来展开。
企业的管理循环包含什么?从战略,到业务规划,经营规划,全面预算管理,再到过程管理,绩效考核,薪酬激励,这是一个完整的管理循环。同时,管理是一个作用机制。为什么这么说?员工到企业来关注的是什么?薪酬。那么,薪酬激励就要解决员工多劳多得的问题。薪酬的前提是什么?绩效。绩效的前提是什么?预算。预算又承接了公司战略的落地,通过这个循环,把公司战略和员工个人行为连接起来了。所以说这是一个管理循环,也是管理的作用机制。

财务管理工作就要围绕这个循环展开。战略阶段有战略阶段要做的事,业务经营规划阶段要做产品决策分析、市场决策分析,预算阶段要做全面预算管理,过程管控当中要做成本管理、项目管理、内部控制、税务筹划、绩效考核等等。
所有的管理其实都是在做同一件事,那就是决策。做行业的选择,产品的选择,市场的选择,商业模式的选择,定价策略,人员布局,薪酬结构……这都是在做决策。

不仅要决策做什么不做什么,还要知道应该怎么做,所以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做决策的过程,那么决策依靠的是什么?三个方面,第一因素就是模型和算法。要知道决策有哪些因素来影响,这些因素和决策之间是什么样的模型和影响关系。第二需要数据来支撑做决策,第三需要算力来支撑决策。


场景驱动数据使用
数据驱动决策行为
基于此,整个财务的决策依赖什么?就是模型,算法和算力。在这三个要素当中,算力是不需要关注的。经过信息技术的发展,计算能力现在已经完全不是一个问题了,对于财务来说,没有什么计算能力的制约。这对财务来说是一件好事,也是一件不好的事,为什么?
因为在没有计算机之前,财务手里掌握着算盘,这就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运算工具,价值是不可替代的,但是现在这个价值没有了,所以算力不需要考虑。
第二个因素是数据。作为一个财务人员,一个决策者,运营管理者,实际上需要大量的信息来支撑决策,需要了解非常全面的信息。不仅要了解企业自身的情况,还要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,了解市场的情况,了解供应商的情况,了解每个国家的国情。不仅要了解过去的情况,还要了解未来的情况,要求非常高。
传统的财务工作,从凭证,到明细账、总账,再到报表,每一次加工的过程,实际上就是一次信息递减和衰落的过程。操作越多,有效的信息就越少。到最后,手里能掌握的还不到全部信息的十分之一,大量有用的信息都在做账的过程中抛弃了。所以财务人员手里掌握的信息量非常有限,即便是这么少的数据,拿上去跟领导汇报的时候,领导可能也不认可。
我们董事长曾经说过一句话,他说,你们财务的数据是精确的不准确。因为财务数据很精确,能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数,但是不反映业务情况。为什么?因为语言不一样。所有会计的假设:什么会计主体,连续经营,会计货币计量,这些在业务管理上都是不成立的。而且更关注的是事后数据,而经营更多是考虑什么?未来情况。所以这种方方面面的原因,就导致了财务现在所能掌握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。

怎么解决这个问题?那就需要财务建立一个广泛的连接,能够实现财务和业务之间的互联互通,能够把经营分析所需要的数据都获取到。不仅有财务数据,还有业务数据;不仅有结构化数据,还有非结构化数据;不仅有企业内部数据,还有外部数据,形成一个大的数据库随心所用,通过数字化工具是可以实现的。
第三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,就是算法模型。财务本身有自己的算法,财务就是建立在会计恒等式、会计科目、会计分类这些算法基础之上的,它使财务会计可以形成一个严格的体系。但是这些放在完整的企业管理里面是不够用的。企业管理还需要更多各种各样的算法和模型,比如对于战略管理,可能需要PEST分析法、生命周期理论、战略地图、外部因素评价等等,计划和预算须要滚动计划和预算、全面预算管理、作业预算、弹性预算等等,需要更多的模型和算法。

所谓模型算法是什么?实际上就是发现数据和数据之间的相关性,发现业务数据和决策之间的相关性,这是财务要做的工作。这种相关性分三类:

第一是直接相关。比如,利润分解可以分成收入、成本、费用、存货减值,杜邦分析可以一层一层展开,这都是直接相关的,一种最直接的模型和算法。

第二是间接相关。有很多数据和决策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,需要去挖掘。例如,我们的员工到国外去出差,每个国家都有补贴,不同国家补贴标准不同。员工回来报销,就要详细统计在哪个国家待了几天,很耗时。后来做了一个小程序,它应用的主要逻辑是什么?就是从后台的办公日志来分析,员工在哪个国家待了几天。请注意,不是用手机定位,因为手机定位涉及到个人隐私,这是违法的。但是办公日志属于公司的财产,通过办公日志来分析员工在哪个国家这是合法的,通过这种逻辑分析来认定员工在哪个国家待了几天,应该发多少补贴。
这里面表达的是什么?对于传统的财务人员、人事人员,知道要统计补贴,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来统计;对传统的IT人员,手里有大量办公日志,但是不知道用这个办公日志做什么,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垃圾。在中间找到了一个桥梁,把他们连接在了一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,这是什么?这是间接相关性。
第三是可能相关性。现在发现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,有很多时候已经不靠人为判断了。现在说大数据,通过这种热力图,哪两个标签之间相关性最高,可能意味着他们有联系。前提是什么?前提是怎么样给这个数据打标签。
有没有想过这个打标签的过程,实际上就是对可能相关性的判断。不可能打上无止境的海量标签,但如果遗漏了一个标签,就意味着可能遗漏了一个相关性。
为什么这么讲?因为对这个事情深有感触。当年在海外经营的时候,有很多国家有欠款,想做分析,给这些欠款的客户打上标签,以便日后在经营过程中,更好地规避掉这些可能产生坏账的客户。那么最开始打上的标签是什么?非洲国家,因为非洲国家比较穷,容易产生欠款,这是第一个标签。后来引入了运营商评级,发现不仅跟哪个国家有关系,还跟客户的资产规模、盈利状况、历史上有没有欠款可能相关,于是又打了几个标签。后来又发现,跟这个运营商所在国家是不是高度依赖石油相关。如果高度依赖石油,随着国际形势的动荡,就有可能付不出钱,又有一个标签。还跟这个国家的美元储备是不是充足相关,如果美元储备够就容易付款,美元储备不够就不能付款,那就又多打了一个标签。
在这个过程中,每个标签都不是随意打的,是基于对业务的理解,逐步建立他们之间的关联性。

数字化重塑财务职能
这种逻辑算法和关联性的挖掘,不是计算机能够解决的问题。算力、数据,可以通过计算机和软件解决;逻辑模型和算法的搭建,要依赖于财务对业务的深入理解,才能形成。在这里,财务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作用,数字化一定不是用软件代替人,人要在这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。
那么这里就带来了一个问题,财务现在有没有精力做这样的事情?事实上这是很难的。大多数传统财务人员70%~80%的精力都在做基础的交易业务处理,票账表钱税这些基础工作,让他去挖掘这些业务相关性是不太可能实现的。
依靠某个人的努力已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,需要做的是什么?重新解构你的财务组织,构建财经管理体系,从横和纵两个维度来看待财务工作。
纵向是财务的一些工作线条,前面是核算资金税务,中间是财务主导的,财务管理、成本管理、绩效管理,后面是销售供应链等等辅助流程。
常常说的基础工作是核算会计,预算是管理会计,但是不够准确。为什么?预算这件事情,如果说怎么配置公司的资源,怎么建立资源配置的模型,这属于管理的内容。但是如果仅仅是做预算执行数据统计,仅仅是在系统里设置预算额度,这就是操作层面。反过来资金是一个核算会计的工作,但是收支对账这是操作层的。但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这种债权债务结构的优化,现金的统一统筹调度,这些就是一个管理层的工作。
所以还要横向把财务的工作分三个层次,第一层是什么?执行层,负责基础交易业务处理。第二层是决策层,在集团层面进行政策指导,决策支撑,经营分析。第三层是控制层,帮助业务单位真正进行管控的落地。
在这种分工之下,要更好地落实工作,要做两件事,
第一,强化工具支撑,不仅要有IT工具支撑,还需要大量的DT工具支撑。比如,怎样预测现金流,怎样平衡资金支付风险,怎样做业绩预测,建立预算模型,这些都是需要通过DT工具来支持的。
第二,进行专业职能的重新划分。把工作分成三个层面,针对执行层,把所有的执行工作整合出来,用更加科学的工业化大生产的方式去进行处理,让复杂的事情简单化、简单的事情标准化、标准的事情流程化、流程的事情信息化,这部分工作就是现在对共享服务的定义。通过这种方式释放出专业人员,深入业务做战略财务,做业务财务,更好的去挖掘模型算法,支撑公司决策。
总结一下,未来财务发展有四个趋势,
第一,流程驱动到数据驱动,未来企业的决策不是靠流程,不是靠领导个人的感觉,是靠数据。
第二,未来企业的共享中心,一方面是作业中心,另外一方面是企业的大数据中心。
第三,未来财务的职能不仅有财务核算,还有财务管理,而且有运营管理。统计过现在企业的CEO,来自CFO背景的比例越来越高了,在美国这个数字大概30%,英国20%,中国自己统计过央企的比例大概有10%。
第四,未来财务工作讲究4个全面,全流程的系统支撑,全系统的自动链接,全信息的智能采集,全场景的数据洞察。


定制企业专属培训方案

  • 姓名:
  • 电话:
  • 邮箱:
  • 所在公司:
  • 课程老师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